各類所得來源及台灣個人所得稅課稅方式詳解

各類所得來源及台灣個人所得稅課稅方式詳解

內容目錄

1. 台灣常見所得來源類型總覽

在台灣,每年報稅時大家最關心的就是「到底有哪些收入要課稅?」其實依照現行《所得稅法》,個人所得主要分成10大類,不過日常生活中,我們最常遇到的幾項所得來源,主要包括薪資所得、執行業務所得、利息所得、股利所得、租賃所得,以及財產交易所得等。下面將一一介紹這些常見的所得種類,讓你對自己的收入分類更清楚。

薪資所得

薪資所得就是指勞工或上班族因受僱工作所獲得的薪水、獎金、津貼等報酬。不管是正職、兼職還是臨時打工,只要有雇主發給薪水,都屬於薪資所得。

執行業務所得

如果你是律師、會計師、醫師等專業人士,或是自由接案設計師、顧問,沒有固定雇主而是以提供專業服務為主,這類收入就歸類在執行業務所得。這種收入通常會由委託單位扣繳部分稅款,再由你自己年度申報時一併計算。

利息所得

把錢存銀行、購買債券等,只要有收到利息,就是利息所得。例如活期存款、定期存款利息,以及儲蓄型保單的生存金等都屬於此類。

股利所得

投資股票最開心的就是分紅配息啦!公司發放給股東的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,都算是股利所得。台灣自2018年起採取兩種課稅方式擇一(合併計稅或分開計稅),這部分在後續章節會再深入說明。

租賃所得

如果你有房子出租,每個月收到的租金,就屬於租賃所得。除了住宅出租外,辦公室、店面、不動產出租也都是同樣規則。

財產交易所得

這類指的是因為買賣房地產、有價證券(如股票)、土地等財產而獲得的價差利益。舉例來說,你低價買進、高價賣出房子賺到的錢,就屬於財產交易所得。不過不同財產類型,課稅方式和稅率略有不同。

台灣個人常見各類所得來源整理表

所得類別 舉例說明 常見對象
薪資所得 公司員工月薪、加班費、獎金 上班族、打工族
執行業務所得 律師諮詢費、設計接案費用 專業人士、自營工作者
利息所得 銀行定存利息、公債利息 所有存戶及投資人
股利所得 股票現金股利、股票股利配發 投資股票者、小股東
租賃所得 房屋租金、不動產出租收益 房東、不動產持有者
財產交易所得 房地產買賣獲利、股票買賣價差收益 投資者、不動產持有人

上述這些就是台灣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主要所得來源,也是每年報稅時需要特別注意的重點項目。了解各種收入的分類,有助於後續正確申報與合法節稅。

2. 各類所得的課稅標準及計算方式

台灣個人所得稅課稅方式簡介

在台灣,個人綜合所得稅採累進稅率制,依照納稅人的全年各類所得總額來計算應納稅額。課稅時會先將各種所得合併,再扣除免稅額、標準或列舉扣除額、特別扣除額等,最後依照適用的稅率分級課稅。

常見各類所得的定義與課稅標準

所得類別 內容說明 課稅標準與注意事項
薪資所得 受僱工作薪水、年終獎金、津貼等 可扣除薪資特別扣除額
必要費用可減除(如職業裝備)
利息所得 銀行存款利息、債券利息等 每人每年27,000元以下免稅
超過部分併入綜所稅申報
股利所得 股票現金股利、盈餘分配 可選擇合併計稅或分開計稅兩種方式
有8.5%股利可抵減上限、現行定額抵減規則
租賃所得 房屋、土地出租收入 可按43%計算必要費用自動扣除
若有實際證明支出也可據實扣除
財產交易所得 不動產買賣、股票買賣利得等(限部分情形) 2016年後新制:不動產交易依持有期間分級課稅
股票交易一般免納綜所稅,但有證交稅和特別規定須留意
自力耕作、漁牧林礦所得 農民自產自銷作物收入等 符合一定資格者,多數可享免稅優惠
但超過規定範圍仍須申報課稅
執行業務所得 律師、醫師、會計師等專業服務收入 可按收入減去必要成本及費用後申報
需保留相關憑證以供查核
其他所得 中獎獎金、稿費、兼職酬勞等雜項收入 多數需全額申報,部分小額有免稅門檻(如大樂透中獎前2萬元免稅)
稿費等部分有定額減除比例規則可適用

2024年度台灣綜合所得稅適用級距與免稅額/扣除額一覽表

全年綜合所得淨額(新台幣) 適用稅率(%) 累進差額(元)
0-560,000 5%
560,001-1,260,000 12% -39,200
1,260,001-2,520,000 20% -140,000
2,520,001-4,720,000 30% -392,000
4,720,001以上 40% -864,000
2024年度主要免稅/扣除項目金額一覽表(新台幣)
每人免稅額(本人/配偶/受扶養親屬) 92,000
70歲以上長者免稅額 138,000
標準扣除額(單身/夫妻合報) 124,000 / 248,000
薪資特別扣除額 207,000
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27000

如何簡單計算應納綜合所得稅?(步驟說明)

  1. 加總全年所有應納入的各類所得。
  2. 扣除每人免稅額、標準或列舉扣除額,以及各項特別扣除額。
  3. 得到「綜合所得淨額」,再依照上述級距套用相對應的累進差額與適用稅率計算。
  4. = 應納綜所稅。
善用各項免稅與扣除優惠,可有效降低納稅負擔!若有特殊狀況建議諮詢會計師或國稅局。

綜合所得稅申報流程大解析

3. 綜合所得稅申報流程大解析

綜合所得稅申報時程

台灣的個人綜合所得稅每年都要依照政府規定時間辦理。通常申報期間為每年5月1日至5月31日,這段時間內需要完成上一年度(1月1日至12月31日)的所得稅申報。

項目 內容
申報年度 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所得
申報期間 每年5月1日至5月31日
補件期限 依國稅局通知辦理,一般約在6月底前需完成補件

必備申報文件總整理

在準備綜合所得稅申報時,建議提前蒐集並檢查下列文件:

  • 身分證明文件(例如:身分證、戶口名簿)
  • 扣繳憑單(由公司或給付單位提供)
  • 各類所得資料(如股利、利息、不動產交易等)
  • 可扣除項目證明(如醫療費、保險費、教育學費、房屋租金收據等)
  • 銀行帳戶資料(退稅用)
  • 其他相關證明文件(如捐贈收據、身心障礙證明等)

主要所需文件表格一覽表

文件名稱 用途說明
扣繳憑單/二聯單/三聯單 證明薪資、股利、利息等各類所得金額與已預扣稅額
醫療支出收據正本 可申報列舉扣除額之醫療費用證明文件
保險費繳納證明書 可作為扣除額使用的保險支出憑證
房屋租賃契約及收據或購屋相關憑證 房租或購屋相關扣除額使用憑證
捐贈收據正本及機構核准文號資料 可列入捐贈扣除額的合法憑證與資訊
銀行帳戶存摺封面影本及帳號資料 作為退稅用途登錄使用,確保退稅順利入帳
身心障礙手冊或重大傷病卡影本 適用特別扣除額或免稅規定時所需佐證文件

完整申報程序步驟說明

  1. 準備文件: 依上方列表檢查並齊全所有相關資料與憑證。
  2. 選擇申報方式:
    • 線上申報: 使用財政部電子申報系統(自然人憑證/健保卡登入),輕鬆在家填寫與送件。
    • 臨櫃申報: 帶齊紙本資料至國稅局服務處,由現場人員協助辦理。
    • 郵寄申報: 將填妥的申報書及附件,以掛號方式寄送至轄區國稅局。
  3. 填寫申報書:
    • (1) 核對基本資料: 包含姓名、身分證字號、戶籍地址等。
    • (2) 填寫各類所得金額: 依據扣繳憑單及其他收入來源填寫。
    • (3) 選擇標準或列舉扣除額:
  4. (4) 進行節稅規劃及確認應納稅額:
  5. (5) 完成送件並取得收執聯或電子回條:

申報後注意事項提醒:

  • 補件通知:  若有資料不齊或須補充,務必於限期內補件,以避免罰則。
  • 繳納期限:  於收到核定通知後,應於指定期限內完成補繳稅款。
  • 退稅查詢:  可利用國稅局網站查詢退稅進度,若有疑問請洽當地國稅局服務窗口。
  • 保存資料:  建議將所有相關申報與佐證資料保存至少五年,以便未來查核或補充說明。

透過以上流程說明,只要按步就班準備好文件並依規定時程完成申報,就能輕鬆搞定台灣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流程!

4. 節稅技巧與常見誤區提醒

合法節稅方式有哪些?

台灣的個人所得稅制提供多種合法節稅方法,只要善加運用,不僅能減輕稅負,也能避免因違規而被查稅。以下列舉幾項常見、實用的節稅技巧:

常用節稅方法整理

節稅方法 說明 注意事項
標準扣除額與列舉扣除額擇優選用 申報時可選擇標準或列舉扣除,依自身狀況擇高者申報。 需蒐集完整發票、單據佐證列舉項目。
善用特別扣除額 如薪資所得、儲蓄投資、教育學費、身心障礙等特別扣除。 符合資格才可申請,且有金額上限。
家庭成員共同申報 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合併申報,享有免稅額及扶養親屬扣除。 需確認親屬關係及實際撫養事實。
捐贈扣除 對政府或認可公益團體捐款,可列入綜所稅捐贈扣除。 須保留收據,且有一定比例上限(20%)。
保險費扣除 投保人壽保險、健康保險等可納入所得稅列舉扣除。 每人每年最高24,000元,超過無法扣抵。
醫療費用列舉扣除 自費醫療支出(不含健檢、美容)可申報扣除。 需由合法醫療機構開立收據並保存備查。

常見誤區與提醒事項

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有哪些?

  • 重複申報或遺漏:同一筆支出不得於不同項目重複申報,如保險費已由公司代扣就不可再自行申報。
  • 未正確保存憑證:所有列舉扣除的費用必須有相關收據及證明文件,否則遇查帳恐遭補稅甚至罰鍰。
  • 捐贈對象限制:僅限於政府指定或登記在案的公益團體,私人單位或未登記組織之捐款不具抵稅資格。
  • 外國所得漏報:居住在台灣的納稅人若有海外收入也需依法併入申報,切勿因為在國外取得就誤以為不用課稅。
  • 扶養親屬資格審查:必須是實際撫養且符合免稅額規定的親屬,如成年子女已獨立生活就不能再列為扶養對象。
  • 投資損失不能抵稅:股票買賣若虧損無法直接用來減少應納所得額,但特定基金投資如有分紅則需計入所得。
  • 房屋租賃收入易漏報:出租房屋所得需依法申報,不論是否開立租金收據,都算應稅所得,切勿心存僥倖。

小提醒:如何安全又有效地進行節稅?

  • 主動了解相關法規變動:每年財政部都會公告最新標準與規定,建議持續關注官方消息,以免因政策調整而誤觸法規。
  • 資料備齊最安心:無論是列舉還是特別扣除,建議將所有單據妥善分類保存至少五年,以備查核時能即時提出證明文件。
  • 諮詢專業人士協助:遇到特殊情形或不確定如何填寫時,可尋求會計師、記帳士協助,以保障自身權益並降低風險。
  • 切勿以身試法:任何「灰色地帶」或違規操作皆可能導致補稅、罰鍰甚至刑責,不值得冒險。

5. 最新稅制修法動態與實務 Q&A

近期台灣所得稅制修法重點整理

近年來,台灣政府為了因應社會變遷及國際趨勢,針對個人所得稅有多項修法與調整。以下整理幾項與大家息息相關的重點:

修法內容 適用年度 簡要說明
基本生活費調高 112年度起 每人基本生活費由19.6萬調高至20.2萬,適用於綜所稅計算。
標準扣除額提升 112年度起 單身由12萬提升為12.4萬,夫妻合併由24萬提升為24.8萬。
薪資、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調整 112年度起 皆由20萬提高至20.7萬。
海外所得申報規範強化 111年度起 CRS自動交換資訊上路,海外資產須誠實申報。
股利所得課稅方式維持雙軌制 持續適用中 可擇一採分離課稅28%或合併計算扣抵8.5%稅額(上限8萬元)。
房地合一2.0新制上路 110年7月1日起 短期持有不動產交易稅率拉高至35%-45%,抑制炒作。

納稅人常見Q&A大補帖

Q1:我有多份收入(如薪資+租金),該怎麼報稅?會不會被罰?

A1:台灣採「綜合所得」申報,只要屬於同一納稅義務人名下的各類所得(如薪資、執行業務、利息、股利、租賃等),都需彙總後一起報繳。若漏報可能會被補稅並加罰滯納金。建議善用國稅局線上查詢功能確認所有來源是否已列入,如有疑問也可請專業會計師協助。

Q2:今年基本生活費提高了,我要怎麼知道自己能不能受惠?要另外申請嗎?

A2:不用另外申請!只要填寫家庭人口數,系統會自動計算「綜合所得淨額減除免稅額、扣除額後如仍低於基本生活費總額」,即可享受差額免課稅。這是自動套用的優惠措施。

Q3:今年收到海外匯款,要不要申報?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課稅?

A3:原則上,「本國個人」全球所得均須申報。若海外所得當年加總超過67萬元(111年度標準),就要記得在五月時一併申報個人綜所稅。如果只是原本存在國外的存款或資產回流,不產生利息、投資或其他收益,則不屬於應稅所得;但若有投資獲利、工作收入等,則必須依法申報。建議保留相關證明文件以備查驗。

Q4:房地合一2.0後,不動產賣掉一定都要課重稅嗎?有沒有例外?

A4:不是所有情況都課高稅率。自住房屋且符合「設籍並持有滿六年以上」者,可享較低的10%優惠稅率;如果是繼承或贈與取得,也有特殊計算方式。不過短期內買賣(持有兩年內)確實會被課較高的35%~45%。建議出售前先諮詢專業人士規劃節稅。

Q5:領取股利時,要怎麼選擇最省稅的方式?分離還是合併好?

A5:要依照自身全年所得狀況試算。如果你全年所得級距較低,用合併計算且可扣抵8.5%比較划算;但若已達最高級距,選擇分離課稅28%反而可能更省。有需要可以利用國稅局網站提供的試算服務,比對兩種方式哪個更有利。

專家提醒與貼心建議

  • 定期檢視所得來源:主動比對各類所得資料,有疑問早點洽詢專業。
  • 善用網路申報工具:國稅局e-filing平台操作方便,能降低錯誤風險。
  • 留意政策公告:每年政府都可能針對免稅額、扣除額做調整,一定要追蹤最新資訊。
  • 遇到複雜問題請教專業:如跨國工作、多處房地產等情形,建議諮詢會計師/記帳士,以確保權益最大化且合法節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