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海外資產的定義與範圍
在全球化的時代,越來越多台灣人會將資產配置到海外,但「海外資產」到底是什麼?簡單來說,海外資產指的是台灣居民在國外擁有的各類財產。不論你是因為投資、移民、工作或其他原因持有這些資產,只要是在台灣境外,就屬於海外資產。
常見的海外資產類型
海外資產不只有現金存款,還包含很多種不同的形式。以下列出幾項台灣人常見的海外資產類型:
資產類型 | 說明 |
---|---|
現金與存款 | 存在國外銀行、金融機構的活期存款或定期存款。 |
股票與債券 | 在國外證券市場購買的股票、債券等有價證券。 |
基金 | 投資於國外發行的共同基金、ETF等金融商品。 |
不動產 | 位於國外的房地產,例如住宅、商辦或土地。 |
保險商品 | 購買國外保險公司所發行的人壽保險、儲蓄險等。 |
其他財產權益 | 如在國外設立公司的股份、版權、專利權等。 |
為什麼要關注海外資產?
隨著政府對境外財富透明度要求提高(像是CRS自動交換資訊制度),台灣居民持有的海外資產是否需要申報,成為大家越來越關心的議題。了解什麼算是海外資產,是後續正確申報和規劃的重要基礎。
2. 台灣居民適用的海外資產申報規定
台灣法令對海外資產申報的基本要求
對於台灣稅務居民來說,持有海外資產並不是違法,但依法必須誠實申報。根據《所得稅法》及國際間的CRS(共同申報準則)規定,若您是台灣的稅務居民,部分情況下需要主動向國稅局申報您的海外資產或收入。
常見須申報的海外資產類型
資產類型 | 舉例說明 | 是否需申報 |
---|---|---|
海外銀行存款 | 在香港、新加坡、美國等地開設的個人銀行帳戶 | 需依所得來源與金額判斷,超過門檻者需申報 |
海外不動產 | 在日本、澳洲購置房地產 | 租金收入或出售獲利時需申報所得 |
海外股票、基金、債券等投資 | 透過境外券商買賣美股、ETF、外國公債等 | 有獲利時需申報資本利得或股息收益 |
海外保險商品 | 購買境外壽險、投資型保單等 | 領回保險金時需依所得性質判斷是否申報 |
其他財產權益 | 境外信託、公司股份等權益性資產 | 視實際收益狀況決定是否需申報相關所得 |
個人所得稅法相關規範重點整理
- 全球課稅原則:台灣稅務居民不論所得來源地,只要全年合計達一定金額(目前為新台幣67萬元),就必須在綜合所得稅中一併申報。
- 海外所得專區:若單一年度內您的「海外所得」合計新台幣100萬元以上,還需填寫「個人海外金融帳戶及財產資料表」一併附上。
- 未如實申報之罰則:若未誠實揭露,除補稅外可能面臨加重罰鍰,甚至觸犯洗錢防制相關法令。
CRS共同申報準則下的自動資訊交換制度
自2019年起,台灣已經加入CRS機制。這代表在特定國家或地區開設的金融帳戶資料,有機會被自動傳送回台灣稅務機關。因此,不論您人在本地或國外,只要符合條件都應主動如實申報,以避免日後遭查核時面臨法律風險。
3. 常見須申報的海外資產項目
台灣居民需申報的海外資產有哪些?
依照台灣現行稅法規定,居住在台灣的個人如果擁有一定金額以上的海外資產,必須向國稅局如實申報。為了協助大家更清楚了解哪些類型的海外資產需要申報,以下將常見的項目整理如下:
常見須申報的海外資產類別及標準
資產類別 | 具體說明 | 申報標準 |
---|---|---|
海外金融帳戶 | 如銀行帳戶、證券帳戶、基金帳戶等 | 單一帳戶或合計餘額達新台幣500萬元以上(依所得稅法第43條之3) |
外幣存款 | 存放於境外金融機構的外幣活期、定期存款 | 與「海外金融帳戶」合併計算,金額達新台幣500萬元以上須申報 |
海外公司股份/權益 | 持有國外公司的股份、股權、合夥權益等,包括家族公司、離岸公司 | 個人持有市值達新台幣500萬元以上時須申報;若設立公司則應留意相關控制權認定 |
信託財產 | 受託於國外信託機構管理的財產,包括現金、不動產、股票等各種形式資產 | 信託財產市值達新台幣500萬元以上者須申報,且需揭露受益人及相關資訊 |
海外不動產 | 位於國外的不動產,如房屋、土地等房地產資產 | 個人持有市值達新台幣500萬元以上必須申報,並以公告現值或交易價格計算市值 |
其他海外資產 | 如藝術品、珠寶、有價證券、保險商品等非前述類型但屬於可辨識財富項目者 | 總值達新台幣500萬元以上仍需列入綜合申報範圍內考量 |
補充說明:什麼時候需要申報?誰需要特別注意?
只要您在一年內任一時點,名下持有的單一或多項海外資產總額加總超過新台幣500萬元(包含所有上述類型),就必須在每年5月辦理綜合所得稅申報時,一併向國稅局揭露。無論是已成年或未成年的納稅義務人,只要符合標準,都有申報義務。此外,有些特殊情況例如透過親友代持或信託安排,也建議主動評估是否落入規範,以避免日後遭遇罰則。
提醒:未如實申報會有什麼影響?
未依規定誠實申報,不僅可能面臨罰鍰,還會因日後查核追溯而被課徵補稅及加重處罰。因此建議大家每年檢視自身海外資產狀況,確保依法正確辦理。
4. 不申報的風險與法律責任
未申報海外資產的潛在風險
隨著全球反避稅浪潮興起,台灣政府對於居民海外資產的查核力道逐年加強。若沒有依規定申報海外資產,不僅可能面臨鉅額罰鍰,還有可能涉及逃漏稅等法律責任。以下為常見風險分析:
風險類型 | 說明 |
---|---|
財務處罰 | 依據《所得稅法》及相關規定,未誠實申報海外所得或資產者,除了要補繳稅款外,還會被處以1倍至3倍不等的罰鍰。 |
刑事責任 | 若涉及偽造文書或重大逃漏稅案件,最嚴重可能遭受刑事追訴,甚至判刑。 |
信用受損 | 一旦被查獲,將影響個人在金融機構的信用評分、貸款審核等權益。 |
國際資訊交換風險 | 台灣已加入CRS(共同申報準則),各國稅務機關可交換金融帳戶資訊,被動查到的風險大增。 |
常見誤區解析
誤區一:以為只有大額資產才需申報
很多人認為「只有幾千萬以上才需要擔心」,但事實上,只要符合規定門檻(如單一年度匯入新台幣500萬元以上),就必須依法申報。
誤區二:以為海外小額帳戶不用管
部分民眾覺得海外小額存款不會被注意,但透過CRS自動資訊交換,連小金額也有機會被揭露,一樣不能掉以輕心。
誤區三:家人名下資產可以避開規範
將資產轉移至親友名下並非萬全之策。若被認定為「實質受益人」,同樣需要申報並承擔相關責任。
相關法律依據簡述
法律條文/規定名稱 | 主要內容摘要 |
---|---|
所得稅法第71條、第110條 | 規定納稅義務人應如實申報所有所得,包括來自海外之所得;違者需補稅並加罰1~3倍罰鍰。 |
洗錢防制法/個人資料保護法/CRS辦法 | 針對跨境金融資訊交換與洗錢防制,有未依規定揭露者,銀行也可主動通報主管機關。 |
提醒您:依法誠實申報,是保護自己權益最基本的方法,不要存僥倖心理!
5. 申報流程與注意事項
海外資產申報步驟
台灣居民若持有海外資產,需依規定向稅捐機關申報。以下為一般的申報流程:
- 盤點海外資產:確認自己名下所有海外帳戶、房地產、股票、基金等資產。
- 蒐集相關文件:準備各項海外資產的證明文件,如銀行對帳單、不動產權狀、股票或基金投資憑證等。
- 填寫申報表單:於個人所得稅結算申報時,在綜合所得稅申報書中據實填報。
- 檢查資料正確性:核對填寫內容及附件,確保資訊正確無誤。
- 送交國稅局:於法定期限內完成線上或臨櫃申報。
所需文件一覽表
資產類型 | 必備文件 |
---|---|
海外銀行存款 | 年度銀行對帳單、存摺影本 |
海外不動產 | 權狀影本、購屋契約書、不動產稅單 |
海外股票/基金 | 交易明細表、股息入帳證明、證券公司結算單 |
其他金融商品 | 投資契約書、收益證明文件等 |
申報期限說明
- 每年5月1日至5月31日:個人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期間,同時辦理海外資產申報。
- 逾期未申報或漏報:可能面臨補稅及裁罰,建議務必於期限內完成。
注意事項提醒
- CFC制度(受控外國公司)已施行:持有境外公司超過一定比例也需特別留意相關規定。
- AEOI自動交換資訊:台灣已與多國合作,金融資訊透明度提高,海外資產隱匿風險增加。
- 資料真實完整:務必如實呈報,避免因少報或虛報導致法律責任。
- 可委託專業會計師協助:若資產較複雜,可尋求專業協助降低申報錯誤風險。
只要依照上述步驟整理好資料並按時完成申報,就能確保自身合法合規,安心管理自己的海外財富。